发布时间:2015-10-06 09:17 我要投稿
长葛市农业农村情况
长葛市隶属河南省许昌市,现辖10镇2乡4个办事处,363个村民委员会,2583个村民小组,20.2万个农户,农业人口58.04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数36.6万人,全市农业生产总值2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02元,总面积650平方公里。
常用耕地面积65.6万亩,人均耕地1.2亩。土地流转面积16.2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58万亩的27.9%。
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30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15万亩左右。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大豆、绿豆、马铃薯等;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芝麻、油菜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药材、蔬菜、瓜果等。
粮食生产及高标准粮田建设情况
(一)农业生产基本数据。
1、粮食生产数据。2014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16.52万亩,总产53.78万吨,单产464.4公斤。其中,夏粮种植面积56.52万亩,总产28.17万吨,单产498.4公斤(高标准粮田小麦单产565.8公斤);秋粮种植面积59.99万亩(其中玉米268万亩,红薯45万亩,大豆21万亩),总产25.61万吨,单产426.9公斤(高标准粮田玉米单产492公斤)。
2015年夏粮播种面积57.6万亩,与上年持平;总产量28.7万吨,比上年增产0.53万吨,增长1.88%;平均亩产达到498.3公斤,基本与上年持平。
2、普通农户每亩小麦现金投资成本及收入核算。普通农户种植小麦每亩需投入795元左右,按照每亩收获小麦1000斤,每斤小麦1.18元计算,种植小麦亩毛收入1200元,亩纯收入405元。其中:
(1)整地120元:包括犁、耙70元,秸秆还田50元。
(2)肥料投入195元:底肥180元,追肥15元。
(3)播种15元。
(4)化除病虫害防治20元。
(5)机收45元。
(6)浇两遍水20元。
(7)种子25斤60元。
(8)投工4个,320元。
3、普通农户每亩玉米现金投资成本及收入核算。普通农户种植玉米每亩需投入775元左右,按照每亩收获玉米1000斤,每斤玉米1.1元计算,种植玉米亩毛收入1100元,亩纯收入325元。其中:
(1)种子50元。
(2)播种15元。
(3)化除病虫害防治20元。
(4)施肥200元:150斤复合肥。
(5)浇水两遍20元。
(6)机收110元。
(7)还田40元。
(8)投工4个,320元。
(二)高标准粮田建设情况。全市已建成建设高标准粮田万亩示范方17个,千亩示范方21个,百亩示范方7个,面积30.2万亩。累计投入资金近2.5亿元。已争取并认真实施了2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投入资金2769万元。
1、组织保障及资金整合。一是组织领导。为了确保高标准粮田建设的顺利实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政委,市长为指挥长,副市长为副指挥长,农业、发改、财政、水利、农机、农开、国土、气象等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指挥部,配备专职人员,每年拨付200万元专项资金,把建设高标准粮田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为高标准粮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工作机制。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成立长葛市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指挥部的通知》、《关于县级领导分包乡镇开展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成立现代农业试验区建设领导组的通知》、《关于现代农业试验区职能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长葛市万亩示范方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机制文件,建立了领导联系点制度、联席例会制度、督导分包责任制度,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市政府印发《长葛市粮食高产创建实施方案》,成立领导组和专家指导组,为高标准粮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三是项目资金整合。市政府出台了高标准粮田项目资金整合方案,在坚持资金扶持政策不变、资金项目管理权限不变和资金使用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从2012年起,我们整合了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治理、小农水等涉农项目资金近2.5亿元,集中打造高标准粮田万亩示范方。目前全市已建成建设高标准粮田万亩示范方17个,千亩示范方21个,百亩示范方7个,面积30.2万亩。其中2012年度,全市建设高标准粮田万亩示范方9个,面积13.8万亩,千亩示范方3个,总投资8700万元;2013年度,全市建设高标准粮田万亩示范方3个,千亩示范方10个,百亩示范方2个,面积6万亩,总投资6478万元; 2014年度,全市建设高标准粮田万亩示范方5个,千亩示范方8个,百亩示范方5个,面积10.4万亩,总投资9525万元。
2、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田间五网”配套建设。2012年度,新修水泥路48条65千米、石子路208条340千米,新打机井1434眼,铺设地埋管425千米、地埋线453.9千米,开挖沟渠248条230千米,植树39万棵;2013年度,新修石子路13.7千米,新建路基103.6千米,铺设地埋管153.6千米、地埋线138千米,开挖沟渠397千米,疏浚沟渠314.2千米,植树37万棵,安装高标准粮田万亩示范方道路指示牌7个,田间标识牌13个,标示桩50个;2014年度新开及整修田间道路31千米,新开挖沟渠59千米,疏浚沟渠44千米,新修水泥路19千米,整修路肩54千米,维修机井200眼,铺设地埋管165千米、地埋线180千米,新建桥涵434座,植树12万棵,农田电网架设25千米。二是田间工程管护。为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建设、轻管理”问题,市政府成立了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管护办公室,出台了《长葛市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暂行管理办法》,招聘了77名管护人员,每年拿出资金100万元,用于示范方的日常管理与保护。
3、粮食生产能力。全市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内全部实现纯粮种植,2014年度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0.4万亩,平均单产1091公斤,较方外增产14.4%。
4、技术跟进及社会化服务。一是农技推广乡镇区域站建设及服务。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规划建设古桥、石象、老城、石固、增福庙5个农技推广区域站,每个区域站各配备10名技术人员和配套的仪器设备;在古桥、石象、坡胡建设9个农情监测点;12个乡镇均建有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站,能有效进行项目区农业科技培训、天气预测预报、病虫害预测预报、土壤墒情监测、信息发布、服务指导。同时,我们以“万名科级人员包万村服务粮食生产行动”为载体,成立了专家技术服务组,抽调60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在示范区内开展技术推广、培训及综合信息服务。累计科技下乡864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余万份,技术指导农民26万人次。二是农业技术跟进及社会化服务。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内实行小麦、玉米良种补贴,粮食核心区内实行小麦、玉米统一供种,实现了优良品种全覆盖;在示范方内实行统一秸秆还田、统一犁耙、统一机播、统一机收“四统一”;在示范区开展统防统治工作,统防统治率达到100%;示范区内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全覆盖,每年在示范方采集样土500个,化验养分含量6000项次,根据养分含量和试验结果科学制定配方;经权威检测部门抽检,示范方内小麦、玉米面粉有害物质残留均符合国家标准;加大对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内新型经营主体的资金支持力度,扩大土地流转面积,示范方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8家,500亩以上种粮大户35户,注册的家庭农场12家,累计流转土地12.3万亩。
(三)秋季农业生产情况。
今年我市的秋季农业生产,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整体推进顺利。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1万亩,其中玉米55.9万亩,大豆种植面积1.6万亩,红薯种植面积0.6万亩,比上年略增;经济作物面积与上年持平略减。夏播两个月来,光照充足、墒情适宜,十分利于秋作物生长,目前玉米、大豆、红薯等长势良好。
1、夏播主要特点
一是播种质量好。今年麦收前后,土壤墒情较好,全市各地积极开展麦垄套种和收后抢种,种肥异位同播技术广泛推广应用,占秋粮播种面积的80%以上,保证了播种质量。
二是优质专用品种面积扩大。我市主推的优质专用玉米品种郑单958、浚单20、伟科702等播种面积达259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5.2%。
三是技术服务到位。市相关部门在麦收前,利用新闻媒体、技术培训、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推广夏播作物新品种、播种关键技术措施,全面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2、主要做法
一是及早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对今年秋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及早安排,及早部署,主要领导亲临一线,督促检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分别对做好秋田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要求各级领导要亲自抓,带头深入一线,率先垂范,有关部门要根据业务职能,密切配合,切实做到服务到基层、服务到生产一线、服务到田间地头。
二是搞好技术培训。为确保秋田管理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农业部门制定下发了秋田管理意见,明确了秋田管理的任务、措施和标准。认真组织实施了“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全市118名农业科技人员分包347个种粮行政村,对农民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服务。同时还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印发技术明白纸,送科技下乡,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对农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把农业技术宣传到每家每户,把秋田管理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为夺取秋粮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高产创建带动。为充分挖掘我市粮食生产的增产潜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按照省农业厅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市共安排了6个高产创建示范片(玉米5个、花生1个),创建面积6.5万亩。确定玉米目标产量在700公斤/亩以上,花生在300公斤/亩以上。每个示范区实行领导、技术人员落实到人,通过认真抓好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努力打造成领导干部的指挥田、技术人员的试验田、高产创建的展示田、农民群众的样板田,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全市秋粮生产水平提高。
四是强化秋田管理。按照“种子落地,管字上马”的要求,全市各地积极开展田间管理。重点推广了化除化控、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措施。目前,全市已追肥59万亩,防治病虫害75万亩(次),化学除草55万亩,浇水65万亩(次),秋作物整体长势良好。
3、下步管理措施
由于秋作物生长期短,田间管理回旋余地小,且秋季旱涝风雹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将对秋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将立足抗灾夺丰收,做到领导到位,服务到位,措施到位。
一是科学管理。我们将根据秋粮作物生长特点和天气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管理技术意见,指导群众普遍进行中耕,蓄墒、保墒、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科学追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喷施微肥等技术措施,促苗稳健生长。根据土壤墒情,指导农民适时浇水,科学灌溉。
二是搞好病虫防治。秋作物病虫种类多、危害重,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认真搞好预测预报,切实做到及时准确。选用对路农药,掌握最佳时期,做到科学防治、降低成本、提高防效。大力发展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以玉米、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为重点,在搞好常发性、流行性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突发性、暴食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扑灭,坚决控制蔓延流行。
三是加强技术服务。以高产创建和高标准粮田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业技术的宣传普及。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宣讲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具、良制”五良增粮,示范带动各地秋粮田间管理上水平。
四、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一)土地承包情况。1998年,我市按照“四一致”、“四到户”(承包地块,承包面积、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证书)的要求,全面开展了二轮延包工作,全市落实承包面积418万亩,承包农户达94.6万户。
(二)土地流转方式。土地流转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方式。
(三)土地流转情况。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6.7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27%。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流转日趋规模化。截至目前,全市百亩以上的流转大户126个,其中500亩以上经营大户36个,规模经营面积16.7万亩。
2、流转方式多样化。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由以转包为主,逐渐转变为转包、租赁、转让等多种形式并存。一些经营主体大胆探索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新型流转方式。全市租赁、转包流转12.1万亩,占72%;托管流转4万亩,占23%;其它0.6万亩。
3、流转主体多元化。目前,流转主体不仅局限于承包农户之间,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积极参与流转,已成为土地流转的主动力。农户间流转1.5万亩,占8.9% ;流向农民合作社的6.6万亩,占39%,流向农业企业的3.2万亩,占19%,流向专业大户的5.1万亩,流向家庭农场的0.3万亩。
4、流转布局特色化。通过土地流转,初步形成了一批优质粮食、优质花木、中药材、蔬菜、烟草等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土地流转后从事粮食作物种植的14.7万亩,占88%;从事花卉、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的1.8万亩,占10%;养殖及其它0.2万亩。
5、流转行为规范化。土地流转由农户间自发流转,逐步向由服务中心统一组织流转过渡,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共建立1个县级服务中心,16个乡(镇)级中心。设立1个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覆盖了所有行政区域,聘用仲裁员26人。各级服务组织积极开展流转信息搜集、发布,政策咨询、合同签证、档案管理、矛盾调解等服务,推动土地流转向市场化、规范化过渡。
(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情况。2014年,我市“强村好村先搞,弱村散村暂缓,城区城郊不搞,最后重点突破”的原则,选择确定2个行政村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目前试点工作已全部完成,共调查地块805块,测绘面积2466亩,涉及人口1798口,补签合同430份,出证430份。今年中央下达我市首批确权专项补助资金300万元已下拨至我市,我市确定了石乡镇、南席镇2个整建制推进试点乡(镇),南席镇(77437.8亩)、石乡镇(68823亩),共计146260.8亩。2016年全市全面铺开,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务;2017年进行查漏补缺,完善扫尾,全部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务。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情况
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四种类型,其中,专业大户3832户、家庭农场620家、农民合作社1979家、农业龙头企业354家。
(一)专业大户快速成长。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农村种养大户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尤其在种植领域,经营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全市各类专业大户达到3832户,其中种植大户2388户、养殖大户1444户。全市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795个,种植面积达到18.2万亩,如种植大户陈曹乡后孙汪村种植大户张铁根,流转土地150亩,从事粮食专业化生产。
(二)家庭农场蓬勃发展。我市家庭农场起步于2013年,目前,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达到620家,从业人员2180人。其中从事种植业的512家、养殖业5家、种养结合类81家、其它22家。如许昌县陈曹乡史庄村村民史青民2014年注册成立青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210亩,专业从事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年收入近6万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农民合作社不断规范。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工作起步于2007年,截至目前,已经发展合作社1979家,成员出资14.6亿元,入社成员10.7万人。其中,种植类936家、养殖类446家、加工类113家、服务类455家,其他行业29家。市级以上示范社147家,其中省级26家,国家级8家。如许昌县建洲植保专业合作社、许昌县保献农机合作社等。
(四)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强化服务,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54家,其中国家级3家,分别是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许昌山花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省级51家,省级数量位居全省第三。重点培育了众品肉制品、天和蔬菜、思源面业、世纪香食用菌等6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拉长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2014年12月,众品肉制品产业化集群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集群。
(五)农业社会化服务日益完善。在公益性服务机构方面,全市建成农技推广区域站40个,覆盖所有农业乡镇。在经营性服务组织方面,全市发展植保服务组织290个,农机服务组织224个,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六、经济作物及菜篮子工程
我市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中药材、油料、水果、棉花等,常年种植面积210万亩左右。其中,蔬菜常年复种面积100万亩,总产量270万吨;中药材40万亩;油料43万亩,产量9万吨;瓜类10万亩,产量25万吨;水果11万亩,产量31万吨;棉花5.7万亩,产量0.3万吨。全市食用菌年产量6.5万吨(鲜重)。全市从事蔬菜生产的农业公司22家,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33家。2014年,我市成功申报了康蔬园和益康2个蔬菜标准园项目,总投资396.4万元。
七、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一)种粮补贴。主要包括种粮直接补贴、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三类,平均补贴126元/亩。
其中,种粮直接补贴19.27元/亩,2014年,全市共落实种粮直补资金6121.81万元。综合直补96.74元/亩,2014年全市共落实综合补贴资金30734.04万元。良种补贴小麦、玉米10元/亩,棉花、水稻15元/亩,2014年共落实良种补贴资金7015万元,均采取“一卡通”形式直接发放到农户。
2015年,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统一调整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目前省里尚未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待方案下达后,根据方案要求落实。
(三)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一事一议”是指为兴办村民直接受益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公益事业,按照“四议两公开”(村支部提议、村两委班子商议、筹资筹劳方案向党员公示、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向全体村民张榜公布)程序,经村民民主确定的村民出资出劳的行为。标准为:每年每人出资不超过20元,每个劳动力出劳不超过5个工日。按出资出劳总额的50%,由财政奖补。(5个工日折合100元)。
(四)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2015年生产的国标三等小麦为标准品,白小麦、红小麦和混合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均为每市斤1.18元,相邻等级之间等级差价0.02元/斤。标准品小麦的具体质量标准为:具体质量标准按小麦国家标准执行。容重750~770g/L(含750g/L),水分12.5%以内,杂质1%以内,不完善粒8%以内。收购场所显著位置张榜公布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粮食品种、收购价格、质量标准、水杂增扣量方式、结算方式和执行时间等政策信息,让农民交“放心粮”;按照小麦国家标准做好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入库工作,不得压级压价、抬级抬价收购,不得拒收农民交售的符合标准的粮食;及时结算农民交售粮食的价款,不得给农民打白条;也不得将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挪作他用。全市夏粮收购工作于7月底大头落地,收购小麦57.3万吨,均价1.2元/斤。
八、农村扶贫开发及劳动力培训情况
(一)扶贫开发情况
按照国家农村扶贫标准,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全市现有贫困村21个、贫困人口22271人。2015年计划稳定脱贫4000人。目前,省扶贫办安排我市第一批扶贫发展资金244万元已全部下达,石固镇祥符梁村、大周镇韩庄村、小连府、老城镇老路庄村5个整村推进村、大周镇韩庄村108户贫困农户到户增收项目已经完成,雨露计划正在实施。
备注:贫困村的识别,原则上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进行,即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高出全市贫困发生率(一般按照25%以上的贫困率掌握),行政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本县(市)平均水平的60%,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贫困人口的识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
(二)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
主要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雨露计划”两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14年,全市筛选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3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50人,着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015年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3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50人,目前正在组织开展基地认定工作。“雨露计划”培训:2014年,全市“雨露计划”培训任务350人,培训内容实用技术培训,争取扶贫培训资金21万元(补助600元/人)。2015年全市计划培训350人,培训正在实施。
《长葛市农业农村情况》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chang.yuduxx.com/changge/25563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