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7-09 10:48 我要投稿
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包括拔节、孕穗、开花、授粉、籽粒形成与灌浆等生育过程,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该阶段以生殖生长为主,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逐渐衰退,到成熟时死亡,穗部(主要是籽粒)器官是生长中心,常有高温、干旱、病虫等灾害的袭击,粒数粒重的变幅大。去年麦播时基础较好,底墒充足,冬前降温早、幅度大,越冬时苗情较差。冬季墒情好,低温天气少,通过早春科学加强田间管理,促进了苗情的转化升级,为小麦丰收搭好了骨架。但后期影响小麦高产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在冬前及春季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中后期管理,才能达到粒多粒饱,丰产丰收。
一、当前小麦苗情及存在的问题
据农技中心技术人员2月下旬对全市麦田进行调查,全市平均亩群体77.7万,较上年72.5万增加5.2万;单株分蘖4个,较上年3.8个增加0.2个;三叶以上大蘖3个,较上年2.7增加0.3个;主茎叶龄7.4片,较上年7.1片增加0.3片;次生根8.5条,较上年5.4条增加3.1条。其中一类苗15.6万亩,较上年18.1万亩减少2.5万亩;二类苗32.4万亩,较上年29.7万亩增加2.7万亩;三类苗9.7万亩,较上年9.9万亩减少0.2万亩。今年次生根多,大分蘖比例大,根蘖生长更加协调。调查中发现麦田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地块杂草较多。2、部分地块发生纹枯病和胞囊线虫病。3、部分麦田苗情较差。
二、今年小麦病虫草害发生趋势
市植保站根据我市病虫越冬基数和冬后存活率的调查,结合农田作物品种布局,品种抗性,栽培条件,历年病虫害发生演变规律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2017年小麦病虫草害总体呈偏重发生趋势,预计发生面积约215万亩次。虫害发生面积85万亩次,偏重发生,其中以小麦穗蚜偏重发生,红蜘蛛、苗蚜中度发生,地下害虫、麦叶蜂、吸浆虫等其它虫害轻度发生。病害发生面积78万亩次,中度发生,其中小麦纹枯病偏重发生,叶锈病中度发生,白粉病、胞囊线虫病、全蚀病、叶枯病偏轻发生,赤霉病、条锈病有潜在流行的威胁。麦田草害中度偏重发生,发生程度略重与常年,发生面积约52万亩,优势种有播娘蒿、荠菜、猪秧秧、泽漆、野燕麦等。
三、中后期管理意见
根据小麦生育特点,针对麦田存在的问题,中后期管理目标为:促弱苗,控旺苗,提高成穗率,防倒伏,养根,护叶,协调碳、氮营养,防早衰,青枯,促进代谢,有机物运输,保证光合器官完整,提高品质,增加粒重。
1、推行前氮后移的施肥方法,提倡根外追肥。对于一类苗和创高产地块,生产上提倡前氮后移的施肥方法,在拔节中期进行一次肥水管理,亩追尿素8—10公斤。为增加粒重,所有地块抽穗前亩喷施优质尿素1—2公斤或者磷酸二氢钾200克或者漯效王40克,开花后5—7天再喷一次,可促叶,增加茎秆的硬度,养根,促物质转化,增强抗倒伏能力,增进加工品质。
2、搞好“一喷三防”,综合防治病虫害。“一喷三防”是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的中心工作。该项工作运作得好,可防治病虫害,防脱肥,减轻干热风的危害,增加千粒重,提高品质。若运作不当,将会导致千粒重降低,品质下降。“一喷三防”工作要立足“防”字,突出“早”字,可结合根外追肥同时进行。
3月下旬—4月上中旬,主要以防治纹枯病、白粉病、锈病、麦蚜虫、麦蜘蛛、吸浆虫为主。方法:亩用15%三唑酮100克或12.5%烯唑醇30—40克或25%丙环唑乳油30—35克加40%氧化乐果4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40毫升或2.5%辉丰菊酯乳油25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也可用机动弥雾机低容量(15公斤/亩)喷防。有吸浆虫发生的地块,此时是蛹期防治最佳时期,可亩用3%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颗粒剂3公斤,掺细土25公斤,均匀撒于麦地,撒后及时中耕浇水。
4月下旬—5月上中旬,主要防治穗蚜、吸浆虫、锈病、赤霉病、预防干热风。主要用15%三唑酮100克或12.5%烯唑醇50克加40%毒死蜱乳油50—75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40毫升或2.5%辉丰菊酯乳油25毫升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兑水50公斤喷雾或用机动弥雾机低容量喷防。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若天气预报有3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应立即喷药预防小麦赤霉病。每亩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粉剂100克,或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70克,或25%氰烯菌酯悬乳剂100毫升,加水40-50公斤喷雾,用药量要足,喷液量要大,喷洒要匀,以保证防治效果。防治关键时期是齐穗至始花期。如喷药后24小时遇雨,应立即补喷。
3、小麦中后期倒伏及补救措施。农谚说:“麦倒一把草,谷倒一把糠。”小麦倒伏是影响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小麦茎节具有背地曲折的特性,小麦抽穗后随着倒伏时期的推迟,背地性曲折的部位逐渐上移。在孕穗期倒伏,曲折部位为基部第二节;抽穗期发生倒伏,曲折部位为第二、三节;开花至乳熟期倒伏,曲折部位为第三、四节;乳熟至蜡熟期倒伏,曲折部位为第四节;蜡熟以后倒伏则失去曲折能力。在生产上可利用此特性,在小麦发生倒伏而能自行屈折恢复直立时,切忌采取扶麦和捆把的措施,以免破坏搅乱其倒向,使小麦节间本身背地曲折特性无法发挥,遭到与主观相反的损失。
小麦倒伏后,一定分析倒伏的原因正确对待。凡是由于风雨造成的倒伏,常常是茎秆上负有雨水,影响其节间背地性曲折的生长,可以在雨过天晴时,在麦穗上用竹竿轻轻挑动抖落秆上的雨水,注意不要打乱其倒向,这样小麦在背地性曲折的作用下,很快就会挺起,如因浇水过猛发生的轻微倒伏更易挺起。但对于高产地块的倒伏,可采取楔木撅,拉绳索来预防和补救小麦倒伏。
4、搞好人工拔草。麦田杂草种类多,分布广,生长快,密度大,繁殖快,它与小麦争肥,争水,争光照,争空间,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同时,一些杂草还是传播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和越冬场所,助长了一些小麦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对于中后期杂草多的麦田,中耕只能除去垄间杂草,麦垄内杂草与小麦苗茎混掺在一起,只能靠人工拔除。拔除时间越早,越有利提高小麦产量。各乡镇领导要发动群众,进行及时拔草,拔整株不留根茬为原则。
5、科学灌溉。小麦各生育期需水量不同,小麦孕穗及灌浆期,需水量大,可根据降水情况,及时浇好孕穗和灌浆水,浇灌浆水要早,一般开花后3—5天。小麦生育后期,常有干热风的侵入,也应增加浇水次数。但由于穗部增重较快,所以浇水时必须防止因风造成的倒伏。后期浇水的原则是:浇水时注意天气变化,收听天气预报,于干热风到来前浇,无风抢浇,小风细浇,大风不浇,雨前停浇,避免浇后遇风,遇雨造成的倒伏。对于优质小麦,禁浇麦黄水,因为浇麦黄水易使它的蛋白质含量下降。
四、适时收获
成熟后及时收获,在蜡熟末期收获,子粒的千粒重最高,子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也最优。
《长葛市农林局2017年小麦中后期管理意见》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chang.yuduxx.com/changge/630695.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