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07 09:36 我要投稿
本报记者 徐民府 武芳 通讯员 郑志磊
走进襄城县十里铺镇单庄村,如诗如画的美景映入眼帘:一条条水泥道路整洁平坦,一个个村民庭院幽静雅致,富裕起来的村民笑容满面……初夏时节,记者慕名来到单庄村采访,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村庄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从落后到先进,从贫穷到富裕,从混乱到和谐,从传统种植到高效农业,从经济薄弱到村强民富,对单庄村的巨变,村民们自豪地说:“我们村能有今天的变化,一靠党的富民好政策,二靠村党支部书记余京亚的带领……”
当好“舵手”——受命于危难之时
1987年,初中刚毕业的余京亚便南下广东闯荡。由于年龄小,一开始,他只能在针织厂打工。虽然年龄小,但是能吃苦、善思考的小京亚深受同事和领导的喜爱。在打工过程中,他处处留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了一定积蓄之后,余京亚走上了创业之路。在广东期间,他尝试过开饭店。由于长期在针织厂打工,对针织厂的运营和管理有着深入了解,他开始酝酿开办一家针织厂。2007年,余京亚的针织厂在家乡开工建设了。
2010年以前,由于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单庄村的村容村貌脏乱差,还时常有人上访告状,是远近闻名的“老大难村”。
面对这种情况,村里亟须一名能人带领群众走出困境。就这样,在外多年并且已经返乡创业的余京亚成了村民和镇领导共同认可的人选。
“当时,我一直在犹豫,促使我下定决心的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史来贺的精神一直感动并鼓舞着我。我也想和史来贺一样,全心全意地为家乡群众做点儿事情。”余京亚说。
上任之初,群众对余京亚能不能胜任工作,有观望的、有怀疑的。针对这种情况,余京亚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村中的每一个角落,并与村民谈心、交心。他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充分了解群众的各种诉求,最终将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村子要强、村民先富”的认识上来,提出了“广开财源、富民强村”的工作思路。
“要想富先修路”,余京亚深谙这个道理。经过多方协商,村里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把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村里还先后在主干道上安装路灯150盏,方便群众夜间出行;先后架设电网线路800米,增设变压器3台;增加灌溉井4口,群众浇灌难问题得到缓解。
“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心里就得时刻装着群众,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在你身上看到希望。”这是余京亚常挂在嘴边的话。
说起村里情况,余京亚了如指掌。每一户村民的基本情况,他都说得清清楚楚。他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用心架起一座通往千家万户的连心桥。
单庄村村民李洋楼表示:“余书记真心为我们百姓办实事,不管大事小事找他,都能办得很圆满。”
产业兴村——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干部。从当上村党支部书记那天起,余京亚就天天琢磨着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带领父老乡亲走上一条共同富裕的好路子。村民们也都眼巴巴地盼望着他能带着大伙儿奔上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余京亚是个“不安分”的人。虽然生在农村,但是他没有把自己的脚步停留在农村,先后自费到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强省的先进村及新乡的刘庄、漯河的南街村等地考察学习,最终在山东莒县找到了适合单庄村发展的种植项目——芦笋种植。
2011年开春,余京亚和村“两委”班子决定放手大干。看着村干部们忙活,村民们你看我、我看你,心里没底,都不愿冒险。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余京亚作了一个决定,率先流转了110亩地,带头种植芦笋,并垫资50余万为村民育苗,提供技术服务等,让村民种植芦笋。
“我当时给大家说,你们只管种,赔了算我的,赚了之后再把本钱还给我。”余京亚告诉记者。在他的带动下,当年村里共种植芦笋239亩。
与此同时,余京亚和村里几个有经济能力的人共同成立了襄城县开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余京亚担任理事长,为村民提供种苗、技术等服务,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
由于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并且以最低每公斤10元的保护价收购农户种植的芦笋,2012年,第一次收获,全村亩均产值就达到了3800元。这一下,村民们的态度从观望变成了积极加入,种植芦笋的农户越来越多。如今,单庄村完成了700亩的计划种植面积,并带动了周边乡镇群众的积极性。截至目前,芦笋种植已辐射到襄城县的12个乡镇35个村,总面积达3000多亩,带动农户2000多家,芦笋的亩产值也从最初的3000多元增加到万元左右。单庄村还被批准为省级标准化种植基地。
村民余准从2012年开始种植芦笋,不到4年时间,家里就盖起了小楼,还添了私家车。“在俺‘支书’的带动下,现在农民种植芦笋的积极性可高了。像俺这一亩地一年纯收入就有七八千块钱。”他笑着说。
当农户们基本掌握种植技术之后,余京亚把原来流转的土地全部退还给了农户,自己不再种植。他又开始忙着为村民们考察新的致富项目。
“近年来,彩叶苗木被各级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设计单位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我们准备下一步在发展芦笋种植的基础上,发展彩叶树种的种植,不断增加村民们的收入。”余京亚说。
以德治村——既追求“速度”又要有“温度”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在余京亚的心目中,和谐是单庄村发展要永远追求的方向。
为进一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自2011年开始,在余京亚的带动下,单庄村每年年底都要开展村级农民趣味运动会;自2012年春节开始,村里每周一、周五都开展“戏迷乐园”等文娱活动,每次活动都十分热闹。如今,单庄村的“戏迷乐园”出名了,连郏县、禹州等地的群众都要来看一看。另外,单庄村每年年底都开展一次“好媳妇”、“好母亲”、“好儿子”、“五好家庭”、“老寿星”、“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村里还建立了“幸福的单庄村”QQ交流群,加强与在外务工人员的联系,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推动本地特色产业走出去。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全村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全村发展一盘棋,村“两委”班子一条心,党的服务一条龙,干部群众一家亲的良好格局。
“单庄村要发展,单靠我一个人不行,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党员干部个个要做一面旗帜,村党支部要形成一个坚强的堡垒,全村上下要拧成一股绳,才能把工作干好。”余京亚经常和党员干部这样说。在他的倡议下,全村党员开展了“亮身份、作承诺、见行动、当先锋”活动,每名党员都在不同的岗位上承诺为群众办几件实事,并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工作中,余京亚把抓好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每当遇到重大事件,余京亚都会征求每个村“两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从不搞“一言堂”。班子团结、政务透明,逐步消除了干群间的隔阂和疑虑,赢得了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如今,在单庄村,村民们只要一遇到事情或难题,不管什么时间,随时都能够找到余京亚进行解决。在他的带领下,村干部们也纷纷效仿。从此,群众围着干部“转”,变成了村干部围着群众“转”,事事有人管、有人问,村中的大小事情也变得公开透明,群众心气也更顺了。
穷家难当,没钱难办事。村集体经济薄弱,是制约单庄村今后发展的瓶颈。
“如何能够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我始终挂在心里的一件大事。因为有了集体经济收入,村里的老百姓才能有更多的获得感。今后,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同时,我们将着力抓好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让村里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余京亚说。
《为了村民的福祉——记襄城县十里铺镇单庄村党支部书记余京亚》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chang.yuduxx.com/xiangcheng/40892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