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15 13:12 我要投稿
按照上级关于“双百双万”驻村帮扶工作的要求和部署,禹州市国土资源局驻村工作队一行5人入驻磨街乡常门村开展帮扶工作。
驻村队员在深入农户走访座谈中了解到,王俭等10余户村民以前养过蘑菇,具有一定的食用菌栽培基础,但由于技术、资金、销路等因素制约,效益低下,难于形成规模。驻村工作队联系并邀请河南省科学研究院生物研究所、省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的专家到村里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引导王俭等农户扩大蘑菇栽培规模,逐步走“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影响和带动更多农户靠食用菌栽培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王俭他们以前在自家院子里建菌棚,经过专家指导,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决定扩大种植规模。可是,新大棚建在哪里,又成了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
起初,这些农户打算就近建在农田里,省时省力易管理。经过请教专家,驻村队员得知,蘑菇种植大棚的选址只要地面平整、通风条件好就行,对其他条件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于是对这些农户的想法及时进行了引导。他们从村里耕地面积本来就不多的实际,讲到国家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大政方针,又转述了专家对大棚选址条件的看法,明之以理,晓之以法,更动之以情,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最终使这些农户放弃了在农田里建大棚的打算。
接下来,驻村队员和这些农户一起在村里村外反复查看,最终选定了村北临近村部、紧靠公路的一块儿工矿废弃地。这里原是七八十年代采矿遗留的一个大矿坑,面积约3.5亩,后来村里进行了部分填埋。驻村队员们动员村民利用机械、人力等作了进一步平整,使地面显得更加宽阔,进行一期建设绰绰有余。很快,9座宽8米,长约30米的大棚集中连片建起来了。
驻村工作队队员们积极为村民出主意、想办法,帮助他们找销路,还帮他们摆摊卖蘑菇。目前,村民们种植的大棚蘑菇已经初见效益,菇农们心里乐开了花。驻村工作队员们也颇有成就感,顺势在村子周围多转了几圈,选择了几处荒坡闲置地作为菇农们下一步扩建大棚、冷库的备选地址。
驻村工作队队员、第一书记吴明伟说,国土人驻村扶贫也不能忘了本职。大家在帮助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蘑菇栽培规模的同时,教育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工矿废弃地和荒山荒坡荒园等未利用地建大棚,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和保护耕地、集约用地的“双赢”,赢得村里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废弃地上建菇棚》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chang.yuduxx.com/yuzhou/52197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