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02 17:02 我要投稿
今年秋粮播种期底墒充足,生产上边收、边种,截止15日,我市秋作物播种工作已接近尾声,针对今年气候条件,特提出以下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一、浇好增产水
秋粮生长期间气温较高,土壤失墒较快,如果墒情不足要及时浇水,确保秋作物生长期生长对水分需求。
1、玉米 秋季往往旱涝不均,要根据土壤墒情和田间玉米长势,抓住玉米生长关键时期,及时浇灌关键水,保证生长需要。其中以玉米拔节期、孕穗期、抽雄期、灌浆期对水分敏感,需水量最大,要保证浇好浇足这几次水。降雨过多时,要及时排涝,防止土壤含水量过高而影响正常生长。
2、大豆 夏大豆盛花期,汛期已过,必须浇好花荚水。在整个花荚期,使土壤保持足墒。大豆鼓粒期以后追施氮肥效果已不显著,可以通过浇水,以水调肥达到丰产目的。在大豆生长期,叶片连续3天萎蔫就必须浇水。
3、红薯 红薯较耐旱,但苗期根系小,分布浅,吸水能力弱,旱象严重时,可浇一次促苗水,在红薯生长中后期,根据情况小浇或不浇水,以免影响薯块膨大,造成薯块腐烂。
二、中耕灭茬,松土保墒
中耕灭茬,可以松土保墒,增加土壤通透性,有利于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培育壮苗。近几年来,玉米、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减化了中耕灭茬环节,但红薯要在栽插成活后进行一次中耕,封垄前再进行一次中耕。中耕时沟底要深,垄背要浅,防止伤根。
三、适时间定苗,保证密度
玉米、大豆田单粒播种不需要间苗,但对于播量大的玉米田,为避免幼苗拥挤,相互争光争水的矛盾,采用多次间苗法,去弱小苗,适当推迟定苗时间,即4—6叶时定苗。竖叶型中密度品种,如伟科702、阳光99、联创808、先玉335等每亩留苗3800—4100株;竖叶型耐密品种,如豫安3号、农大372、浚单20、郑单958等每亩留苗4100—4500株。大豆齐苗后,一般在第一片复叶展开时进行定苗,每亩留苗13000株左右。
四、科学追肥,合理配方,促进增产
1、玉米 根据不同土壤供肥能力,作物长势长相,以产定肥,测土配方。一般磷、钾、锌肥和10%氮肥作底肥,种肥异位同播一次施入,机播时种子与肥料不能直接接触。其余氮肥采取前轻、中重、后补施肥方法分次施入(拔节肥占35%、大喇叭口期肥占50%、开花肥占5%)。中产地力水平(400—500公斤/亩),增产10—15%为指标,施纯氮 12—15公斤,施五氧化二磷 4—5公斤,氧化钾5公斤;高产地力水平(500—600公斤/亩),增产10%左右为指标,施纯氮 15—18公斤,施五氧化二磷7—9公斤, 氧化钾10公斤。施肥时,用施肥耧条施覆土。对于玉米田缺锌的地块,可在施拔节肥时施硫酸锌1—2公斤/亩或苗期用0.2%硫酸锌溶液喷洒2次,中间隔10天。
2、大豆 大豆磷、钾肥可在苗期追施,一般每亩追施大豆专用复合肥30-40公斤。地力水平较低的地块,可提前到分枝期进行,追肥量要适当增加。
3、红薯 红薯是需磷、钾较多的作物。施足磷、钾肥是红薯获得高产的基础,施肥应掌握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在中等肥力条件下,鲜薯亩产2500-3000公斤,需亩施优质农家肥2500—3000公斤,补施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硫酸钾15公斤,或补施红薯专用复合肥30—40公斤/亩,促茎叶迅速生长,提高叶面积系数。
五、及时化除,合理调控
化学除草是一项省时、省工、效果明显的技术措施。玉米苗期除草技术:用40%乙莠水悬浮乳剂150—200毫升/亩或40%异丙草·莠悬浮剂180—200毫升/亩或40%莠去津胶悬剂10毫升/亩+48%苯达松水剂80毫升/亩,兑水40—50公斤,在玉米1-4叶期,杂草2-3叶期均匀喷雾;或用4%烟嘧磺隆悬浮剂100毫升/亩或烟嘧·莠去津悬浮剂100毫升/亩,兑水40—50公斤,在玉米2-5叶期全田喷施,玉米5叶期以后避开玉米芯喷施。拔节期前后可用20%百草枯水剂200—250毫升/亩,兑水40—50公斤,在玉米行间带保护罩定向喷雾。
大豆生长期除草技术:防治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大豆出苗后,一年生禾本科杂草3-5叶期,每亩可用12.5%高效盖草能乳油50-60毫升或5%精禾草克乳油(或10%禾草克乳油)50-80毫升,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
为控制高产玉米田(600公斤以上/亩)植株高度,玉米拔节期每亩可用15%多效唑50克,兑水50公斤喷洒叶面。大豆在初花期到盛花期每亩可用15%多效唑50克,兑水50公斤喷洒叶面,控制营养生长,降低株高,促进结荚。红薯生长中后期要改“翻秧”控旺为“提秧”控旺,即将薯蔓自地面提起,拉断不定根后仍放回原处,保护其自然的叶层分布,提高光合效率和产量;高水肥地块,封垄后每亩可用15%多效唑50—75克,兑水50公斤喷洒叶面,控制茎叶后期疯长。
六、及时防治病虫害
秋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根据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抓住有利时机,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力争把病虫害压到最低限度,保证秋作物丰收。
1、玉米 苗期虫害:玉米苗期地下虫害有地老虎、蛴螬、蝼蛄等,用 2.5%敌百虫粉2公斤,拌细土20—25公斤,撒施根部附近,结合中耕、翻地培土埋入浅层土中;玉米苗期应及时防治黏虫、蓟马、灰飞虱、棉铃虫等害虫,用药方法:每亩用4.5%高效氯氰菊脂50毫升或2.5%高效氯氟氰乳油50毫升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 克,兑水40公斤喷雾。玉米田中后期主要病虫害:二点委夜蛾、玉米螟、玉米蚜、玉米叶斑病类(大小斑病、弯孢霉菌叶斑病、褐斑病)等。二点委夜蛾防治方法:一是撒丢毒饵或毒土。每亩4—5千克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与兑少量水的90%的晶体敌百虫或48%毒死蜱乳油100克拌成毒饵,于傍晚顺垄撒在玉米苗边;二是喷灌玉米根部,将喷雾器喷头拧下,逐株顺茎滴药液,或用直喷头喷根茎部,药剂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药液量要大,保证渗到玉米根围30cm左右。玉米螟:在大喇叭口期危害株率达到10%,每亩用3%辛硫磷2.5公斤,制成毒土丢心,每株2—3克;穗期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2000倍液滴灌果穗防治。玉米蚜:抽雄初期,蚜虫率达到50%,每亩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40—50公斤喷雾防治。玉米叶斑病(大小斑病、弯孢霉菌叶斑病、褐斑病)在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500-750倍液喷雾;每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2、大豆 大豆田主要病虫害:大豆蚜虫、豆天蛾、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大豆造桥虫。大豆蚜虫用10%吡虫啉20—30克/亩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50毫升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豆天蛾防治方法:一般在8月份,在幼虫3龄前用50%的辛硫磷1000倍液或用90%的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应在大豆结荚期及时防治,可用50%的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大豆造桥虫防治方法用50%的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3、红薯 地下虫害有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红薯中后期要重点防治斜纹夜蛾和甘薯天蛾。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敌杀死)2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2000倍液喷雾,以上药液交替使用。
七、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是实现秋作物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般玉米可在灌浆结束,籽粒乳线消失时收获,大约在苞叶发黄后7—10天收获最为适宜;作为鲜食的甜、糯玉米要掌握好收获期,不能过晚,否则会降低糖度,影响口感。大豆在80%豆荚呈褐色,叶及叶柄脱落,籽粒收圆变硬,摇动植株时听到荚内种子振动声时立即收获。红薯在地温降至15℃以下时适时收获。
《长葛市农林局2016年秋作物田间管理技术意见》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chang.yuduxx.com/changge/42444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