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9-30 10:03 我要投稿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
从严从实转作风,聚焦聚力抓落实,凝心聚力谋发展,殚精竭虑干事业……近年来,襄城县坚持一年开展一个主题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提升干部谋事、办事的水平,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落实解决。如今,全县上下的创业热情和发展氛围日趋浓厚,比条件的少了,比干劲的多了;讲困难的少了,想办法的多了;抓落实的力度不断加大,服务发展的环境日渐完善,为全县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实现新的更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作风保证。
舞动幸福
持之以恒抓党建,着力促进作风转变
按照省委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总体要求,襄城县增强“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渎职”的责任意识,借助一个个活动载体,全面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责任,推动党的建设根深基牢。
建强班子,带好队伍。该县坚持把从严管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作为县委班子建设的核心,不断加强和改进班子建设。注重学习教育。该县从县委常委做起,积极践行“三严三实”,补足了理想信念之“钙”,拧紧了思想上的“总开关”。搞好制度建设。该县认真完善并落实“4+4+2”制度,健全了《中共襄城县委工作规则》《县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制度》《县委常委定期听取群众意见制度》等16项制度,发挥了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作用,扎紧了“制度的笼子”。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该县认真落实市委“六看”标尺,严格干部任职条件,树立了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营造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加强廉政建设。该县认真落实“两个责任”,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真正把从严治党的责任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各个方面。
找准载体,专项治理。该县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该县通过开展“三严三实”和“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专项治理活动,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案件6起,党政纪处分14人,通报批评58个单位45人,效能告诫27人、单位2个,85个单位就作风态度、依法行政、服务效率、勤政廉政签订公开承诺书;通过开展“进百村、谋发展,联千户、解民忧”活动,帮扶提升后进村,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重点围绕十大项目标任务抓落实,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慵懒散慢疲”等不作为问题;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载体,深化作风建设,重点治理党员干部存在的“有欲则腐,无欲则疲”问题,硬起手腕查办了一批对工作“不理乎、不甩乎、不在乎”的“三乎”干部;以“四比双争”活动为载体,倡树先进典型。该县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在全县村级党组织中开展了以“比觉悟、比威信、比担当、比头脑,争当服务群众标兵、争当带民致富标兵”为主要内容的“四比双争”活动;以“村室建设三年提升计划”为载体,夯实基层基础。在前期基础上,该县财政今年计划安排资金300万元,新建改建村室40个,争取使441个村室全部达到“有旗子、有牌子、有办公设施、有制度版面、有电教设备、有党务公开栏”的“六有”标准。
聚焦聚力,突出基层基础。按照省、市关于完善基层四项基础制度的要求部署,该县结合实际,制定了“略知一二不算好,对答如流才算好;对答如流不算好,制度建立才算好;制度建立不算好,制度完善才算好;制度完善不算好,试点落实才算好;试点落实不算好,全面铺开才算好;全面铺开不算好,检验合格才算好;检验合格不算好,群众满意才算好”的“七好七不好”标准,确保基层四项基础制度有章有法、有序推进,达到群众满意。目前,该县441个行政村便民服务工作站全部建成,配备值班人员2890人,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3496件,实现了值班常态化、记录规范化、运行痕迹化的目标,全县呈现出了“制度上墙人皆知、典型之花次第开、创先争优当表率”的良好局面。
治安稳定
真抓实干促落实,以整改实效取信于民
部署既定,贵在落实。
“作风建设搞得行不行,整改实效来证明。我们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建立详细的整改台账,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跟踪问效,发扬钉子精神,一项一项地改,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新变化。”襄城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袁晓鸿说。
襄城县确立今年为“狠抓落实年”,该县“狠抓落实年”活动办切实发挥督察作用,对各项工作及时跟进到位、督促检查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上抓落实。该县分包项目的县级领导要深入一线,协调推进项目建设,解决实际问题,抓好每一个环节,确保分包责任落实到位。在推进基层四项基础制度上抓落实。该县着力抓好教育引导、督察指导和示范带动三项工作,加强对乡村干部培训指导,增强督促检查的针对性、实效性,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辐射作用。在做好信访稳定上抓落实。该县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切实做到排查一件,化解一件,彻底消化积案库存,在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加大领导接访、下访和回访力度,让群众话有说处、事有诉处,使反映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为广泛吸纳民意,切实把问题找准查实,该县坚持开门搞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通过抓好“十个一”(建立一个在外人员征询意见中心、设置一个征求意见箱、搭建一个微博微信平台、公布一部专线电话、公开一个电子信箱、开辟一个手机短信通道、开展一场大调查大走访活动、召开一批座谈交流会、发放一份征求意见表、组织一次行风评议),开展“双千”调查和驻村蹲点调研活动,畅通渠道,广开言路,以多种形式真心诚意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实现了各界别、各层次、各群体的全覆盖。
查问题是基础,抓整改是关键。针对查摆出的问题,襄城县县、乡、村三级均建立“四风”问题整改台账、村级基层组织台账和民生问题台账,逐项促整改,逐项抓落实。“建立了问题台账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干工作有了抓手,只要台账上的问题一一给百姓解决了,工作成绩自然就出来了,干群关系也就融洽了。”工作台账让年轻的库庄镇党委副书记毛毅澜工作起来感觉得心应手。
建立台账、用好台账,不仅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过程,也是基层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能力的过程。现在,该县党员干部对村情民意如数家珍、对答如流,实现了村情民意在一线了解、困难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纠纷在一线化解。
为使整改的问题不复发、不反弹,该县坚持“抓常、抓细、抓长”,相关部门领导身先士卒,深入一线,扎实解决各种问题,各司其职;各相关乡镇、城管等部门敢抓敢管、尽心尽职做好各项工作;县交警、运管、工商等部门各负其责,工会、共青团、妇联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整治中存在的职能交叉重叠问题,及时通气,及时汇报,密切配合,尽早化解;强化行政、审计、财政监督,加强行风评议,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高度重视信访、安全生产和平安建设工作,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地方军民更加团结;史志、档案、气象、民族、宗教、地震、人防、移民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千方百计惠民生,着力促进和谐稳定
和谐家园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稳定。襄城县在科学发展、加速腾飞的道路上不但实现了“快”的目标,也从来不放弃“好”的追求——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惠及民生。
加大民生投入。2014年,襄城县“十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达16.3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6.9%;教育工作成效显著,标准化学校和教育信息化年度建设任务圆满完成,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验收组验收;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新农合参合率达99.19%,补助新农合资金2.8亿元,拨付大病医疗救助金348.2万元;发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8273万元;新建保障性住房352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户。
救助困难弱势群体。2014年,该县财政拿出200万元设立特困群众救助基金,救助困难群众2166人次;筹措资金500万元,为11万名学生、5860名教师、1461名90岁以上老人、773名孤寡老人、176名孤儿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法律进工地
引领创业就业。该县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深入实施“三归四业”工程,着力促使人才回归创业、人力回归就业、人口回归置业、引进国内外合作伙伴兴业,形成“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的生动局面;同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着力解决了一大批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实际问题。2014年,该县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598万元,城镇新增就业1127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488人。
化解矛盾风险。该县认真落实领导包案和信访值班制度,定期召开信访联席会议,重点研究解决信访难题;深入开展“涉法涉诉案件攻艰”、“百名局长返乡解访”活动,化解各类信访积案96起,全县群众上访量大幅度下降。
弘扬新风正气。该县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医生郎斌磊、耿韶中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农民宋梅花当选“中国好人”;农民许会锋创作歌曲《小村人的婚礼》荣获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实现许昌市有史以来该奖项“零的突破”。
今年,襄城县委、县政府共安排“十项民生工程”工作55件。截至目前,22件工作已经完成或按政策落实,33件工作正在推进。
《转变作风抓落实,凝心聚力谋发展》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chang.yuduxx.com/xiangcheng/25292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