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许昌新闻 > 襄城县新闻 >

不懈的追梦人——记襄城县开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京亚

[摘要]余京亚 2015年许昌市劳动模范 2015年襄城县十佳 村党支部书记襄城县人大代表 本报记者 阴玉钦 魏东雅 实习生 李志远 文/图 “……种芦笋快致富,百姓腰包都有钱;文化生活搞得好,健身器材样样全……”这是在2015年年底襄城县十里铺镇单庄村“戏迷乐园”活动...

余京亚

2015年许昌市劳动模范 2015年襄城县十佳 村党支部书记襄城县人大代表

本报记者 阴玉钦 魏东雅 实习生 李志远 文/图

“……种芦笋快致富,百姓腰包都有钱;文化生活搞得好,健身器材样样全……”这是在2015年年底襄城县十里铺镇单庄村“戏迷乐园”活动中,村民们自编自演戏曲节目《返乡创业》的片段。

从以前的“老大难村”到现在的芦笋种植基地,从曾经的“脏乱差”到如今大力建设“美丽乡村”,5年来,单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朴实的村民把切身感受编成了戏词,在村里“戏迷乐园”的舞台上大声唱了出来。

说起单庄村的这些变化,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他小小年纪外出闯荡,20年后回乡办厂,5年前他带领村民种植芦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就是村民的“主心骨”——单庄村党支部书记、襄城县开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京亚。

3月10日,当记者来到单庄村村部的时候,余京亚刚刚谈完一宗生意,送走客商。在他的办公室里,记者聆听了他的故事。

少小离家  苦心编织创业梦

1987年,在改革开放9年后,广东对内地人的吸引力有增无减。那时候,不少内地小伙子都怀揣着对南方广阔天地的向往,想要去闯荡一番。

那一年,余京亚15岁。家里经济条件差,生活艰辛,他不忍心看着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地过苦日子,萌生了出去闯一闯的想法,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于是,他南下广东闯天涯。

由于年龄小,一开始,余京亚只能在针织厂打工。针织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工人学历、技术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需要勤劳能干的人。他能吃苦不怕累,深受同事和领导的喜爱。在打工过程中,余京亚处处留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了一定积蓄之后,他走上了创业之路。在广东期间,他尝试过开饭店。由于长期在针织厂打工,对针织厂的运营和管理有着深入了解,他开始酝酿开办一家针织厂。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余京亚在外闯荡期间,无时不希望早日回到家乡。2007年,当余京亚回到老家时,得知了襄城县的各种招商优惠政策,便急切地想返乡创业。当年,他的针织厂在家乡开工了。他苦心编织的创业梦终于实现了。

临危受命  托起全村人的致富梦

2009年前后,单庄村陷入了村容村貌差、村委管理混乱、历史遗留问题严重的境况,村里亟须一位能人带领群众走出困境。在外多年并且已经返乡创业的余京亚成了村民和镇领导共同认可的人选。

2010年1月,余京亚接任单庄村党支部书记。一上任,他便和村“两委”班子连续开了几天的会,最终班子成员将思想统一到如何改变村子的穷困面貌上来,提出了“村子要强、村民先富”的工作思路。

方向一确定,余京亚便主动承担起了重任。他先后自费到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强省的先进村及新乡的刘庄、漯河的南街村等地考察学习,最终在山东莒县找到了适合单庄发展的种植项目——芦笋种植。

经过认真调研,余京亚发现单庄发展芦笋种植有几大优势:市场方面,由于芦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不断减少,而国际市场对芦笋的需求却逐年增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国内市场对芦笋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商机无限;自然条件方面,单庄村气候良好,水源丰富,非常适合芦笋种植,加上交通便利,是生产优质芦笋不可多得的理想地域,而且根据芦笋生长特性,一次种植可享受15年收益。在考察中,他得知山东莒县占有全国70%的速冻芦笋出口份额,是全国最大的芦笋出口县,最终,他选择与山东一家企业达成协议,实行“公司+农户”形式的合作。

2011年开春,余京亚和村“两委”班子决定放手大干。看着村干部们忙活,村民们你看我、我看你,心里没底,都不愿冒险。对于村民们的担心,余京亚非常理解。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率先流转了110亩地,带头种植芦笋,并且和村里几个有经济能力的人共同成立了襄城县开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自己担任理事长,为村民提供种苗、技术等服务,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

为了提高群众的积极性,他自己出资30万元为村民育苗,提供技术服务等,让村民种植芦笋。“我当时给大家说,你们只管种,赔了算我的,赚了之后再把本钱还给我。”余京亚告诉记者。在他的带动下,当年村里共种植芦笋239亩。

由于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并且以最低每公斤10元的保护价收购农户种植的芦笋,2012年,第一次收获,全村亩均产值就达到3800元。这一下,村民们的态度从观望变成了积极加入,种植芦笋的农户越来越多。如今,单庄村完成了700亩的计划种植面积,并带动了周边乡镇群众的积极性。截至目前,芦笋种植已辐射襄城县12个乡镇35个村,总面积达3000亩,带动农户2000多户,芦笋的亩产值也从最初的3000多元增加到万元左右。单庄村还被批准为省级标准化种植基地。

当农户们基本掌握种植技术之后,余京亚把原来流转的土地全部退还给了农户,自己不再种植。“合作社是为农户服务的,农户受益了,合作社的目的就达到了。我是党员,还是党支部书记,让群众的腰包鼓一点儿,幸福指数高一点儿,就是我最大的梦想。”余京亚说。

坚持不懈  共圆美丽单庄梦

2010年年初,刚上任的余京亚并没有得到群众的充分信任。他心里清楚,多年来,村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匮乏,贫困人口有增无减,人心焕散,村民们对“老大难村”的状况很失望。要想彻底改变现状,让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谋发展,就必须做一些惠民、利民的实事。

于是,余京亚和村“两委”班子积极行动,在村里的南北主干道上架设了路灯,方便群众夜间出行,并对路面进行了整修。随后,村里架设电网线路、增设变压器,村民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了提升。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看到了希望。尤其是余京亚率先种植芦笋,带领大家走上致富道路后,村民们把他当成了“主心骨”。

村民余准从2012年开始种植芦笋,不到4年时间,家里就盖起了小楼,还添了私家车。“在俺‘支书’的带动下,现在农民种植芦笋的积极性可高了。像俺这一亩地一年纯收入就有七八千块钱。”他笑着说。

不仅要让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提高,还要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余京亚经常思考的问题。自2011年开始,在他的带动下,单庄村每年年底都要开展村级农民趣味运动会;自2012年春节开始,村里每周一、周五都开展“戏迷乐园”等文娱活动,每次活动都十分热烈。如今,单庄村的“戏迷乐园”出名了,连郏县禹州等地的群众都要来看一看。另外,单庄村每年年底都开展一次“好媳妇”、“好母亲”、“好儿子”、“老寿星”、“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村里还建立了“幸福的单庄村”QQ交流群,加强与在外务工人员的联系,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推动本地特色产业走出去。

“我有一个设想,以芦笋种植基地为龙头,打造国家A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搞好绿色食品深加工,带动更多的农民群众发家致富。”余京亚说,“实现美丽单庄的梦是我的一个梦想,我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个梦想,我希望通过全村人的共同努力,早日圆梦。”


《不懈的追梦人——记襄城县开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京亚》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chang.yuduxx.com/xiangcheng/356223.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