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许昌新闻 > 襄城县新闻 >

红色的石头“唱富歌”襄城县雷洞村依托“红石文化”发展乡村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摘要]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地处伏牛山东麓,是省级贫困村,区域面积1.1万亩,耕地面积仅为930亩。“饿死不嫁穷雷洞,雷洞光棍儿扎成堆...

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地处伏牛山东麓,是省级贫困村,区域面积1.1万亩,耕地面积仅为930亩。“饿死不嫁穷雷洞,雷洞光棍儿扎成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襄城县,这样的一句俗语广为流传。

近年来,该村依托紫云山风景区资源优势,以独有的“红石文化”为积淀,探索开启“旅游+扶贫”模式,鼓励群众开设农家乐34家,积极进行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实行荒山绿化分包等政策,为荒山披绿装,让群众享受绿色生态发展红利。这一做法也得到省委书记谢伏瞻的赞赏。

发展乡村游游客纷至沓来

8月24日,记者在雷洞村采访时看到,一幢幢红石民居在蓝天的掩映下,顺着山势,错落有致地矗立在青山绿水中,一条条蜿蜒的水泥路盘旋着伸向了每一户村民的院落,穿行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地处伏牛山东麓的雷洞村,山上的石头是红色的,村民就地取材,利用红石建屋砌墙,垒堰修渠,打石磨,凿石槽,代代相传。如今,村内还保留有红石屋、红石墙、红石厕所、红石板路等,“红石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村民的生活之中。

如何将自然资源优势与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2008年开始,紫云镇镇政府陆续修通了村庄与外界联系的道路,雷洞村依托“红石文化”发展乡村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示范村。

51岁的耿二峰原来在建筑工地打工,看到家乡的旅游火起来后,他果断种植8亩樱桃发展休闲采摘,去年的纯收入达15万元。“过去我挑着担子卖梨,3个小时才能走出大山。如今,我坐在家门口,游客就摘光了树上的樱桃。”提起回乡开办采摘园,耿二峰很是开心。

游客多了,农家乐也应运而生。26岁的刘洋曾在郑州打工5年,在餐馆传过菜,在电脑城卖过电脑,如今回到家乡开办农家乐,自己当老板。农家乐生意最火爆的时候,一天有20多桌客人,去年一年的纯收入超过20万元。“我的农家乐地方特色浓,很受游客的喜爱。”刘洋兴奋地说。

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引来“金凤凰”。随着又重阳养老中心顺利承建,游客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游客纷至沓来,引来无限商机。乡村游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返回家乡,开办农家乐,在家门口致富。目前,雷洞村有农家乐34家,安排村民近百人就业。村民根据农家乐和游客的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和蔬菜种植。

8月10日,省委书记谢伏瞻来到雷洞村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对雷洞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乡村旅游的做法给予肯定,叮嘱村党支部书记马文科,要壮大村集体经济,帮扶困难户,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念活“生态经”荒山成了“花果山”

时下,雷洞村口路边的格桑花竞相绽放,香气扑鼻。在马文科的引领下,记者沿着雷洞村孟良山的山间水泥路,来到山上的核桃园,“核桃基本成熟了,你看,个大,皮薄,果仁饱满,今年还能卖个好价钱。”马文科顺手拽下来两颗靛青色的核桃,用拇指食指使劲一搓,外皮脱落后,散发着清香味的薄皮核桃呈现在记者面前。记者用手轻轻使力,薄皮核桃便咧开口,将核桃仁放入口中品尝,一股清香味满口溢香,略有苦涩味儿。

“时间再长一点,核桃仁就变甜了,一点也不苦涩,平顶山漯河等地的附近市民都愿意来核桃园采摘,主要是体验一下田园生活。”马文科说,他和爱人用十几年的积蓄将全村6000多亩荒山承包下来,用推土机、铲车等大型机械将荒山平整后,打井、垫土,栽种核桃、杏树、梨树、水蜜桃等杂果林,硬是将贫瘠的荒山打造成一座“花果山”,附近村民都愿意来核桃园务工挣钱,增加收入。

“习总书记讲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雷洞村守着紫云山风景区,不能抱着金碗去讨饭吃。”马文科告诉记者,如今,雷洞村的林果采摘和农家乐在襄城县和邻近的平顶山市郏县已经很有名气,村里邀请专家制订了旅游发展规划,对农家乐提档升级,让游客在村里玩得开心、吃得舒心、住得放心。

户户通水泥路群众出行更方便

前几天的一场暴雨,丝毫未影响雷洞村贫困户张留成一家的出行,“晴时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彻底结束,这都得益于家门口新铺设的300米水泥路直通村内主干道。

“现在去厂里上班,骑着电动车十多分钟就到了,都是水泥路。搁以前,村里土路到处都是泥水,坑坑洼洼,没有一个钟头都到不了厂门口。”周末在家照顾妻儿的张留成是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园一家煤焦化企业的热修工,患有智障的妻子根本无法做家务,每月还需要100多元的药费,两个年幼的儿女还在上学,张留成要照顾一家子的起居生活,还要到企业打工挣钱,生活十分困难。镇党委、镇政府了解到张留成的家庭情况后,为他办理了低保、残疾人补贴、慢性病救助等,村“两委”积极申请,为他们家门口修通了水泥路,通上了自来水,还为他们修缮红石房屋、砸地平、吊顶粉刷。

在张留成家中,记者注意到,院内硬化的路面干净整洁,红石屋正厅墙上张贴着温馨连心卡、对口帮扶联系卡,显示着为张留成家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帮助修缮围墙、硬化道路、新建厕所、安装自来水、赠送桌椅板凳等帮扶措施。“这不,村里考虑到他家庭困难,免收他家的自来水费。”襄城县邮政局驻雷洞村第一书记薛斌伟说。

刘圪斗是雷洞村的村医,行医20多年来,他都不记得走过多少山路,踢破多少双鞋子。“2009年之前,俺村还没有通水泥路,山村住户分散大,遇到晚上村民有急病需要出诊,一个半小时还走不到,真耽误事儿。现在好了,村村、户户都修通了水泥路,晚上还有路灯,十来分钟就能到患者家,安全、方便。”提起以前晚上为乡亲们出诊,刘圪斗心有余悸。他说,前些年路没修通时,外边来走亲串门的乡亲们,都是坐驴车和拖拉机上山的。“现在来山上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开着小汽车,直接就能开到山顶,品尝一下农家乐饭菜,欣赏一下山区美景,别提有多美啦。”

村委会主任刘继标告诉记者,2009年以来,村里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项目资金,铺设环山、村内主干道水泥路14公里,修通户户通水泥路8.6公里,乡亲们现在进城购物,半小时就能到了。群众从山里走出来了,味美价廉的山货也走上了市民的餐桌。

奔小康路上不让一户群众掉队

“我还年轻呢,不干活哪会中?不能等靠政府,要靠自己!”在雷洞村里川烟田,硕大的烟叶略微泛黄,散发着清香,贫困户耿广恩将成熟的烟叶掰下来,整理成把儿,然后拖着不太灵便的双腿,吃力地装上车,额头上沁满汗珠。耿广恩小时候因一场车祸落下的毛病,腿脚不灵便,妻子去世多年,女儿在外打工,家中几乎没有固定的收入。如今,除了享受贫困户的相关政策外,村“两委”还帮他在烟田里找个活儿,收入虽然不多,但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挣钱,老耿感到很知足。

2016年脱贫摘帽的村民王旗昌,将家中的7亩耕地流转给村内一家农场,每月能有7200元的固定收入。空闲的他在工地上打零工,每天也能有八九十块的工资。如今,王旗昌家里添置了空调、电视和洗衣机,上个月还买了辆电动车。“政府给予得再多,不如俺们甩开膀子干!苦日子终于熬出来了,现在俺们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薛斌伟介绍,目前,雷洞村还有贫困户8户18人,都是因病、因残或因学致贫。在奔小康的路上,不让一户群众掉队!为此,村里正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对准穷根,开出药方,下足绣花功夫,在精准上做文章,依托旅游、烟叶生产、光伏发电等产业,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出谋划策,真情帮扶。

“今后,雷洞村将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搭乘旅游产业快车,让全村群众走上致富路。”对于雷洞村的明天,马文科信心满满。


《红色的石头“唱富歌”襄城县雷洞村依托“红石文化”发展乡村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chang.yuduxx.com/xiangcheng/650539.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