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03 09:18 我要投稿
从1949年人工敲敲打打的手工作坊,到如今全程自动化、信息化的智能生产线;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近乎空白,到今年前6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29亿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按照中央、省委、市委部署,在历届襄城县委、县政府的接续奋进下,当初因农业闻名的“金襄城”,如今已形成农业基础、工业主导、现代服务业“加速”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格局——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1.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8.8∶47.6∶43.6,综合实力居2018年中部六省经济百强县第69位。
特别是近年来,襄城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强力推进“工业强县”建设,全县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弱到强,在一次次起跳、一次次奔跑中,实现了一次次跨越、一次次嬗变,为未来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势能。
从无到有“大农区”到“中原硅谷”的精彩嬗变
翻开襄城县70年的历史画卷,不要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初,全县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实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农区”。
据统计,1978年年末,襄城县共有国营工业企业9家,县、公社集体工业企业69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98万元,其中有6家国营、15家集体工业企业亏损,工业经济占全县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到3%。
在那个普遍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烟叶王国”襄城县,依靠烟叶种植带来的良好收益,赢得了“金襄城”的美誉。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由于工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昔日的“金襄城”逐渐被落了下来。
进入21世纪,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襄城县确立了以“工业强县”为核心,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大招项目、狠抓工业,逐步发展形成了南北两个工业园区“一体两翼”的空间布局,煤化工、新能源和新材料、服装制鞋及卫生用品等主导支柱产业略见雏形,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彻底告别了农业经济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前期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催生了服务业迅速发展,也推动着襄城经济由量变到质变渐进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襄城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强工富农”发展战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把工业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强力推进“工业强县”建设,创造了项目建设的“襄城速度”。
“襄城速度”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各级党委、政府是真支持,招商引资入驻落地,奖励;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奖励;企业转型改造升级,扶持;项目建设手续办理,代办……”谈及营商环境,襄城县企业家言语间满怀感动,也深深折服。
政府效能高一分,企业成本就低一分,地方竞争力就增一分。近年来,襄城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襄城县简化工业项目审批流程和压缩办理时限的方案》《襄城县招商引资十项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持续深入开展了“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分包联系企业责任制、“企业服务日”制度,完善了联审联批机制,建立了沟通联系机制,畅通了诉求表达机制,全力当好“店小二”“联络员”“宣传员”,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创业创新环境。
如今,襄城县两个产业集聚区全部晋星,明确了4条百亿级硅材料产业发展链条,“中原硅谷”和千亿级硅产业集群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逐步形成。
从低到高“小作坊”到“产业链”的茁壮成长
走进首山化工厂区,犹如进入了一个大花园,看不到、听不到传统煤炭化工企业的“黑、脏、乱、噪”,看到的是清澈的湖水、矗立的亭子、蜿蜒的鹅卵石小路以及盛开的鲜花……
近年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首山化工形成了由原煤入洗、矸石制砖、中煤发电、精煤炼焦、化产回收、煤气综合利用等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做到了原料进厂后全部转化为产品,“吃干榨净”,无废料出厂。
与首山化工相距不远的硅烷科技,利用首山化工煤制氢项目生产的氢气,生产高纯度硅烷和电子级多晶硅,是国内唯一一家掌握规模化硅烷生产核心技术的企业。这里,没有机器轰鸣声,一间间整洁的控制室里摆放着一台台悄无声息运转的仪器,技术工人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操作,生产出的成品通过一个个硕大的管道向外传输。而高纯度硅烷输送至平煤隆基,成为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的原料,形成了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昔日零零散散、敲敲打打的工业“小作坊”,曾自嘲“项目观摩只有加油站可看”,如今已嬗变为龙头带动、产业集聚、创新引领的大体量、全链条、高科技产业集群。目前,襄城县已从煤焦化单一传统能源产业发展为以煤化工为基础的煤化工、硅材料、炭材料、尼龙材料等产业链条,形成了煤化工、硅材料、炭材料、尼龙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服装制鞋等6个产业集群。
其中,煤化工产业形成了“原煤—焦炭、煤焦油、焦炉煤气及氢、氨、苯等化学产品—综合利用”产业链,硅材料产业形成了“氢气—硅烷气—电子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产业链,炭材料产业形成了“煤焦油—焦油沥青—针状焦—碳素制品产业链/碳纤维”产业链,尼龙材料产业形成了“氢气—苯—环己酮—己二酸及下游产品”产业链。
从一煤独大、蜷伏于价值链底端,到多元发展、攀升至产业链高端,襄城县打造出国内最长、最完整的煤化工产业链,环环相扣,链链生金,不仅实现了原料“吃干榨净”、资源深度利用,还为襄城提质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5%。其中,城南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以煤炭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煤化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拥有国内煤化工产业链最长、横跨领域最广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被评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城北产业集聚区,以硅材料、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制鞋三大主导产业,先后荣获省“又好又快产业集聚区”“十快产业集聚区”称号。
从弱到强“资源型”到“创新型”的华丽转身
手机扫码下单、支付、取面、配料,不到1分钟,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刀削面就放在了面前。在万杰智能公司,一款熟面条机展示了现代食品机械的智能、高效、便捷,堪称“终极版无人面馆”。而另一款智能鲜面条机,一键启动,8秒出面条。目前,万杰智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30多项,市场占有率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
万杰智能是近年来襄城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标志。同样,创新的巨大引领作用,也体现在襄城县的其他工业企业的发展中。
“别看这些管道‘傻大笨粗’,但它的内壁比镜子还干净、光滑,输送的8N级高纯度硅烷更是拥有15项国家技术授权专利,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硅烷科技负责人说。
高纯度硅烷是平煤隆基生产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的原料。在平煤隆基长达333米的标准化厂房内,由全过程自动化生产线生产的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2%;4万平方米恒温恒湿的无尘车间内,14条先进生产线整齐有序,一片片纤薄的单晶硅片,经过制绒、镀膜、烧结等“精雕细琢”,变成高效太阳能电池片,身价提高近1倍。
“我们的生产线采用行业最新的PERC工艺,生产的电池片优良品率超过97%,光电转换率超过22%,全球仅有3家企业能够做到,是全球光伏行业的最高标准。”平煤隆基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年产太阳能电池片10亿片,制成光伏组件后年发电48亿千瓦时,“按火力发电煤耗计算,可折合标准煤19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4.32万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良好。”
如今,襄城县已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拥有省专利导航发展实验区1个、省院士工作站2个、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科技创新,正成为襄城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助推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襄城县制订“金襄引才百人计划”,用优厚待遇、灵活机制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中科院院士杨德仁等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以及上海交大、浙江大学、中国化学赛鼎工程公司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继来襄城合作,为襄城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
依托科技创新、人才支撑,物产资源丰富的襄城县,正在由“资源型”主导向“创新型”引领转变,实现了从“农业县”到“工业县”的嬗变、“工业县”到“工业强县”的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项目、大项目不断落地,城乡面貌发生巨变,财政和居民收入持续提高,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厚积而薄发,行稳则致远。步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襄城县委、县政府将继续积极解放思想,主动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带领全县人民以久久为功的韧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推动襄城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许昌在中原更加出彩走在前列作出襄城应有的贡献。
《“智造”引领谱新篇》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chang.yuduxx.com/xiangcheng/80694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