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16 09:30 我要投稿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顺民心,厚民生,在襄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卷轴上,增进民生福祉是一条贯穿始终的重要脉络,也是襄城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七十年时光荏苒,七十年砥砺奋进。襄城县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的发展思想,从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入手,让解民生“难点”成为撬动社会进步的“支点”,筑牢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基。
精准发力拔穷根久久为功奔富路
在襄城县颍阳镇东张庄村扶贫基地,生产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缝纫机嗡嗡作响,一二十名工人正在忙碌地赶制东南亚的订单,这家以生产蚊帐、家纺、童装为一体的服饰加工企业,是东张庄村2018年以村集体厂房招租形式引进的,这个利用扶贫资金新建的所属村集体的扶贫基地不仅每年能为村里带来3万元的经济收入,还直接解决了多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襄城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精准把脉,理性探索,紧紧围绕“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目标,坚持扶贫与扶技、扶志相结合,不断破解发展屏障,增强扶贫驱动力,让产业扶贫之花在全县遍地开放,有力推进精准脱贫向纵深发展。目前,该县已逐步探索出建设扶贫基地、发展到户增收、实施金融扶贫、鼓励企业带贫、创新消费扶贫等多种模式,支持鼓励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引领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开创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新模式;同时强力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在贫困村打造优质粮食、蔬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扶贫基地,使一大批种养殖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帮助群众增收脱贫的支柱产业。
产业扶贫“百花齐放”的同时,襄城县还着力推进就业创业增收。该县强化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扶持引导王洛、汾陈、颍回三个镇烟叶种植面积8万亩,吸纳了2632名贫困户就业;以颍回、双庙为中心的10万亩三樱椒种植项目带动贫困户种植2000余亩,亩均收入5500元;依托紫云、湛北、山头店的山水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打造的生态旅游、万亩油菜花自驾游为主导的休闲观光农业已经初具规模,达到了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良好局面。
攻坚深度贫困犹如攀登高峰,而攻克薄弱环节,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则显得尤为重要。“要把各项惠民利民政策落实落地,用足用好,让广大贫困群众在脱贫的同时能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襄城县委书记宁伯伟表示。
抓健康扶贫服务,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保帮扶计划和医疗救助“五位一体”保障机制,实现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帮尽帮、应享尽享、应救尽救;抓教育扶贫保障,积极开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提升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综合保障措施,用足用好用活低保、特困供养、残疾补贴、孤儿救助、临时救助等综合性保障政策,织密兜牢民生保障网,提升脱贫成效。
一项项脱贫举措的有力落实,犹如播种下一粒粒致富的种子,在襄城县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现了扶贫由“被动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从“决战决胜”到“决战全胜”,襄城县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只争朝夕地驱走贫困阴霾,带领贫困群众兴产业、拔穷根、奔富路。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托起明天美好希望
9月9日上午,襄城县教育大会召开,动员全县上下强措施、补短板、提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襄城跨越转型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长期以来,襄城县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按照“着力振兴教育,建设教育强县”的总体思路,始终把优先发展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办学水平,教育系统党建全面加强、教育优先地位更加稳固、教育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县教育事业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7年,市委、市政府吹响了“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解决教育资源不足、优质资源不均、教育质量不高问题”的号角。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襄城县委、县政府迅速行动,以解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高水平、高质量教育需求”为出发点,明确提出了“着力振兴教育,打造中原教育强县”的目标,并围绕“抓项目带发展、抓内涵促提升、抓改革求突破”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学前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均衡”“高中教育提质”“民办教育创新”“教育质量创优”五大工程,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启动以来,襄城县在东城区分别建设了东城区小学、东城区初中,在北城区建设了清华园学校,在西城区规划建设了新一高初中部、西城区小学和古城路幼儿园。这些学校的建成投用,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为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该县抢抓全省“十三五”农村中小学布局规划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机遇,在全县规划建设了17所公办寄宿制初中、24所公办寄宿制中心小学,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
根据三年攻坚行动计划,襄城县共承担33所中小学和10所幼儿园的市定建设目标任务,计划新增学位约2.5万个、床位约1.6万个、餐位约1.7万个。目前,该县已先后投入7亿多元,完成新建(改扩建)任务学校37所,新增学位21158个,新增床位14820个,新增餐位15210个。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襄城县着力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品学校”创建顺利进行,6所学校获得市级“精品学校”称号;标准化学校建设成绩辉煌,建成5所标准化高中、20所标准化初中、约200所标准化小学、约100所公办或普惠性标准化幼儿园,所有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教育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就,围绕教师“县管校聘”、集团化办学、校长职级制、高中教育发展、中小学特色发展等修订完善了各项改革方案……
“教育兴则襄城兴、教育强则襄城强。全县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真抓实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高质量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襄城跨越转型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宁伯伟在襄城县教育大会上掷地有声地表示。
惠民利民暖人心提升群众幸福感
在襄城县麦岭镇敬老院,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院落、硬化的道路、郁郁葱葱的景观树,老人们三三两两,或健身、或纳凉聊天儿,闲不住的老人在菜园里侍弄着土地。“做梦都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待遇和这样幸福的生活。”院民郭东占激动地说。
“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这是襄城县多年来始终坚持的理念和工作方针。就业有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一件件民生实事看得见摸得着,托起了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襄城县坚持创业带动,强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落实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创业优惠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农村贫困劳动力等重点就业群体成功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就业培训,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拓宽就业渠道,举办了多场系列大型现场招聘会,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对接平台。截至8月底,该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7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97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1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19人。
让老有所养不再是空话。襄城县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按照许昌市农村敬老院综合提升改造三年攻坚计划,聚焦“增容、提质、规范”的目标要求,优化结构布局、改善基础设施、配齐人员队伍、强化服务管理,全面提升农村敬老院的服务管理水平,有效改善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生活质量。截至目前,全县有特困人员4297人、15所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特困对象810人。“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前提下,我们将逐步为农村低保低收入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低偿或无偿的托养服务,让每一位老人安度晚年。”襄城县民政局负责人表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完善。襄城县共有常住居民68.81万人,建立健康档案65.8万人,总建档率为99.6%;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75478份,规范管理47626人;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54884人,规范管理49945人;登记管理糖尿病患者21994人,规范管理20010人。
此外,襄城县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提升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医疗救助等各项救助水平,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努力让困难群众得到社会的更多关爱和救助。
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一件件惠民利民实事,绘就了襄城县和谐发展的最美画卷,也如同和风细雨般滋润着老百姓的心田。
《民生雨露润人心》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chang.yuduxx.com/xiangcheng/80761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